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中華民國111年7月6日星期三天氣晴朗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安東尼雅麥卡洛

翻譯:盧思綸


* 不要過度設想未來的發展,我們就能免於恐懼與失望。我們懷抱希望,是為了致力追求自己重視的事物。

* 西云:就算你遠走他鄉,你成長的那片土地也走不出你的心。

* 世界主義的概念之所以被提出,是為了解決人與地方的羈絆。

* 家通常令人感到溫暖、愜意與安心,想要有歸屬感卻求而不得,一定會覺得有失落感。不過有時不妨任由這種心情發酵,盡情去擁抱失根或漂泊的情懷。說到底,比起「我在哪」,「我是誰」才更為重要。

* 德國哲學家高達美:健康就是參與。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與他人交流往來,每一天從事積極且有意義的活動。

* 英國哲學家卡萊兒—健康的人也會感冒,而生病也會帶來正面的體驗,但這種關係往往受到大眾忽略。

* 大約在三世紀時,隱士紛紛前往埃及沙漠,透過獨身、節食、貧窮、沉默、獨處、謙虛與禱告等禁慾的行為,來追求身心的淨化。他們認為卑微的肉體會帶來苦痛,是實踐精神生活的障礙,精神要有所解脫,就必須抑制肉體的歡愉和慾望。

* 就連耶穌也對家庭興趣缺缺,他說:如果有人要來跟從我,卻放不下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甚至生命,這種就不能做我的門徒。

* 孝的精髓在於家庭成員都謹守分際,並且克盡本分。

* 不管我們做了哪像選擇、如何打破僵局,都必須明白,有得必有失,有捨才有得。可見,自我矛盾是生而為人不得不體會的滋味。

* 不安是道德兩難下必然的結果,不代表我們道德上有錯。有些道德兩難是無解的,只能面對問題、做出選擇,然後接受結果,學會痛惜但不自責。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