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讓愛不再是負擔
中華民國111年8月27日星期六天氣晴朗
作者——武志紅
+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鏡子。你看著它們時,你也在它們的鏡面上留下了鏡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
反之也一樣,你看著一個事物的那一刻,那個事物也因你的注視而得以存在。
+ 母親,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面鏡子。
+ 若母親的注視一直在,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一直存在。若注視時,媽媽與孩子有共鳴,且帶著接納與喜悅,孩子就會感覺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好媽媽的鏡子從不吝於對嬰兒打開。
+ 一個人之所以對別人反應極度在意,都是因為對方好的反應會讓他有短暫的存在感;而對方壞的反應,會讓他的存在感瞬間崩毁。
+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所說的「自我實現者」,他發現他們具有許多優點,如:
寬容而又嫉惡如仇;悅納自己的一切體驗;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情緒為中心;超然獨立的性格,不迷信權威;沒有審美疲勞;能容忍模糊狀態,有高度的創造力等等。
+ 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那麼即便是幼小的孩子也一樣可以「成為自己的人」。
+ 喜歡使用獎懲手段的父母和老師,都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長變化,孩子就是他們意志的結果,就是他們的作品。
+ 知名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寫了「愛與自由」一書,大致的觀點是,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 愛與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獲得了充分的愛,又獲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開始就會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而最終也勢必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者。
+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瑪麗亞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一出生,本身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 精神胚胎的發育,不是別的,就是孩子的感覺。感覺,是孩子碰觸任一事物時,在建立關係那一剎那的產物。這份感覺,會滋養他的胚胎發育。
+ 請注意,不是「知識」,不是「教導」,而是「感覺」。
+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發表演說時說,不要讓他人的觀點所發出的噪音淹沒你內心的聲音。
+ 最為重要的是,要有遵從你的內心和直覺的勇氣,他們可能已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先天有他們的使命,而若父母想決定孩子的命運,他們就是破壞了孩子的命運。
+ 活力就是慾望,源自我們共同的生命之河。是每一個生命與生俱來的,它要向外解伸展自己,索求存在空間。媽媽要肯定孩子的活力,而不是壓制。
+ 任何一種帶有心靈感應的愛,都可以讓阻斷的生命之水重歸流動,特別是愛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