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歸零The Power of Ignorance
中華民國114年6月21日星期六天氣晴朗
作者——戴夫卓特(英國廣告界的創意啟蒙者)Dave Trott
How creative solutions emerge when we admit
what we don’t know.
翻譯——陳冠吟
英國廣告教父的80個無框思維鍛鍊,帶你拆解創意的底層邏輯
&統計和數據非常容易被操縱,而且更危險的是,它們看起來具有科學真實性。數字看似是真相,因此讓人誤把數據當作真理。但就像任何事情一樣,關鍵在於數字的呈現方式。
&下次當你被一份充滿數字的報告吸引時,請記住這一點——數字可能為事實,但那不一定是真相。
& 如果我們能夠質疑,就會發現這是無稽之談。但我們無法質疑,就像中世紀的人們無法質疑「動物要被處決」一樣,因為它被一個看似無懈可擊的複雜邏輯框架所支撐。這可能合乎邏輯,但仍然是胡說八道。
& 請記住一句老話:「當你手上唯一的工具是鐵錘時,每個問題看起來都像釘子。」
&尼基·勞達—我們常常面臨很大壓力,要我們不要多事、保持沉默、讓專家來做決定。但他了解到,無論如何,我們仍然要承擔所發生的後果。
&前英格蘭豪門足球隊的曼聯總教練亞歷克斯·弗格森曾經被問到,為什麼他總是忽視媒體給他的建議?他說:我寧願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也不願意為別人的錯誤背黑鍋。
& 當涉及個人時,他們認為殺死一個人,和殺死數十、數百或數百萬人相比,是更可怕的行為。因為在其中一種情況下,死亡是真實的;而在另一種情況下,死亡是理論上的。
& 蘋果公司並沒有吹噓自己有多麼巨大和成功,他們做了相反的事。在蘋果公司的50支廣告中,他們從不宣稱自己比其他電腦更好,他們只是讓廣告中的兩個人物—— M A C和PC ——在閒聊。
非常低調的短情境喜劇,從不點名競爭對手,顯然指的是微軟,只用通用的PC這個詞彙,
正因為不誇耀,讓人們運用自己的腦袋思考,蘋果現在成為全球最大的品牌。也許,我們應該停止告訴人們該做什麼。也許,我們應該相信人們會應用他們的腦袋思考。
&艾薩克·牛頓:我能計算天敵的運行,但卻算不出人類的瘋狂。
& 理性的思維可能會害怕失敗,但感性的思維更害怕被排除在外。
& 任何用偏見來歧視他人的人都是愚蠢的。將老年人視為無用的人的觀念,源自於所有工作都需要體力的時代。
讓我們停止「年輕人做什麼都比較強,老人都過時了」的荒謬言論。讓我們以個人能力來評斷每個人,這樣才更明智。
& 最好的廣告,就是讓競爭對手試圖封殺的廣告。因為如果競爭對手沒有試圖禁止,那就表示這個廣告沒有傷到他們;如果我們沒有打擊到競爭對手,那我們究竟在做什麼呢?
& 就像紐約人常說的:如果不痛,就不管用。
& 有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很久沒有性生活了,有一天他回到家發現妻子和另外一個男人躺在床上,和妻子大吵一架,妻子威脅他要向警方介入他是同性戀,當時同性戀是非法的,可能會帶來公開的羞辱、逮捕,甚至坐牢。於是他把妻子殺了分屍埋在他們家附近的泥炭沼澤邊。
20年來,警方一直試圖證明這個男人殺了他的妻子,挖掘他家的花園,但什麼也沒找到。直到有一天人們在輸送帶的泥炭中找到一塊足球大的東西,把煤炭刮掉原來是個頭骨,男人看到了頭骨,崩潰認罪。
在他等待審判期間,警方將頭骨送去鑑定,結果發現這個頭骨已經有兩千年歷史,根本不是他的妻子。男人雖然想要後悔,但是為時已晚。
這就是人腦的運作方式。我們專注一個問題,直到它擴大成為我們整個世界;我們無法擺脫這個問題,也就無法跳脫問題去思考,當我們陷入困境時,需要一個局外人幫我們擺脫困境。
& 1960代初期,利維黑麵包賣不出去,如今已經為美國各地熟食店的主打商品,這一切都是因為老闆請教了一個局外人。
一個思維沒有被問題框架住的人。
一個能看到框架之外的可能性的人。
& 美國播出時間最久的節目叫做警察,因為編劇們的罷工,讓他們找到實際拍攝警察工作而成為受歡迎的節目。
& 拒絕被賦與他人相同的規則所約數。不被既定觀念嚇倒,無論該觀念有多麼根深蒂固,這才是真正的創意。
& 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制式的提案,用制式的解決方案,做制式的內容,放在制式的媒體空間。難怪我們都覺得人工智慧最終會搶了我們的工作,因為我們似乎已經喪失了創意思考的能力。
& 我們要始終假設,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會有人注意到。
& 在現實世界中,沒有人會像坎城國際創意節的人一樣,拿著放大鏡檢視廣告;没有人會在乎廣告。
& 企業家彼得伍德—-先做,再修正。
&Instagram、Facebook、X,每個新媒體平台都非得要有個策略。為什麼要有?就只因為別人都有。
& 無論我們想要什麼,我們只解讀符合自身偏好的數據。我們必須讓事實符合自己想要的結論,所以我們在彈孔周圍畫一個靶 ,這比實際運用大腦去打靶中心要容易得多。
& 這就是我們將個人觀點當作客觀事實的地方,我們假定我們的觀點是解讀事實的唯一方式;我們不去調查事實,而是先有了結論,再找證據來支持。
& 1959年約翰格里芬在美國紐奧良當記者,為了了解美國南方各州黑人的感受,想盡辦法把自己變黑,別人也真的把他當黑人對待,親身體會的結果,把它寫成一本書,希望把他的經驗分享出去,透過共同的人性經驗可以互相理解,能平等對待。
& 賣出去的廣告,就是好廣告,我們不是在追求更好的產品,而是在乎賺不賺錢。
&我們學不到新東西,因為我們害怕說:「我不知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