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毒的距離只在一線間
中華民國114年5月21日星期三天氣晴朗
作者——孫銘宗、陳佳煌、姜至剛
~理解毒的三大觀念
1並非每個人對同一種有毒物質都會出現相同的反應。
2所暴露的化學物質與劑量,是毒理學分析的重點。
3 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低劑量暴露,也可能具有生物學意義。
~毒物主要分為三大類:
化學毒物——氰化物、苯酚、沙林、光氣等
生物毒物——箭毒毒素、肉毒毒素、篦麻毒素、河豚毒素等
物理毒物——放射性核素阿法貝塔、輻射
~一種物質有沒有毒,沒有絕對性。劑量決定毒性!
~據說在神農氏去世的那一刻,他留下了一句極為重要的話:「這草有毒!」他提醒我們即使是古代的草藥專家也需要小心處理植物中的毒性。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得罪雅典主政者,被以不虔誠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處服用毒菫汁而死。
~古代把各種有毒植物加進酒裡的「鳩酒」,用來謀殺政敵。
~西元前1世紀的安那托利亞地區一個希臘化國家,本都王國的國王米特里達六世,因其父親被人下毒暗殺而亡,擔心自己也會被毒殺,所以為定期服用低劑量的毒藥來增加身體對毒藥的抗藥性。
~ 透過服用低劑量的毒物來增加身體給毒藥的抗藥性,這一概念與毒理學中的「毒物興奮效應」相似,即低劑量的有害物質可以刺激生物體產生正向的健康效應,而高劑量則具有害反應。
~ 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證實,飲酒沒有所謂的「安全攝取量」,唯有滴酒不沾才是避免酒精危害的唯一方法。
~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經典名言:「所有的物質都是毒物,只要劑量正確,就可以把毒物變仙丹。」
~ 有毒的東西不一定會造成危險,例如劇毒砒霜已經入藥,用於治療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獲得很好的療效。
~我們面對毒物,不必驚慌,記得「劑量」才是造成毒害的關鍵。
~萊克多巴胺之所以會被列為禁藥,其原因在於:在停藥12個小時後,動物的肺、胃及腸的殘留量還是很高,國人有使用胃、腸、肺等內臟習慣,相對潛在風險高。
~塑化劑,或稱為增塑劑、可塑劑,是多種化合物的統稱,舉凡可增加材料柔軟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劑,皆可歸類為塑化劑。例如樟腦就是最早期的塑化劑。
~1870年左右化學家將一定聚合度的硝酸纖維素加入樟腦、酒精,經過高壓加熱製成的性質堅硬、富彈性的賽璐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