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最後的人生
中華民國112年8月20日星期日天氣晴朗
作者——凱特鮑樂
翻譯——謝慈
*35歲癌末教授的抗癌故事與生命體悟
$ 沒有任何事物能拯救我脫離生而為人的痛苦。
$ 我不確定自己知不知道該怎麼活著了。
$ 還有什麼是我們該做的嗎?他們似乎都怎麼想。
$ 識字率如何改變一個文化?紀念碑對社會的重要性為何?
$ 老爸和我一樣,都是歷史學家,喜歡透過比喻來認清真實。
$ 癌症是守在城牆外的敵人,而城內的士兵必須謹慎盤點自己的資源。看起來脆弱的平靜,或許其實是看不見的戰爭。
$ 無力抵抗的人只能跟時間賽跑了。
$ 這會是段艱難的旅程,有什麼是你能放下的嗎?
$ 實用主義,去做必須做的事,不論你喜不喜歡。
$ 醫院的醫師助理講隨口告訴我:越早習慣死亡的念頭會越好。
$ 在醫院,我只是個數字,有無限多種解釋方式。
$ 現實上,所謂的普世幾乎都不是真的普世。
$ 聖經中提到,我們都是野草。我們的皇冠只是花朵。我們來到人世,然後隨著一陣風而消失。
$ 在18世紀,願望清單(bucket list )這個詞指的是踢掉自己腳下的水桶,也就是自殺;或是腳下的水桶被踢掉,也就是他殺。
$ 願望清單把一個陰鬱的問題轉換為挑戰:你在死前想要做什麼?借用哲學家亨利 大衛 修羅的話,我們都想要「深刻地活著,直到吸出生命所有的髓」
$ 願望清單的概念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和旅遊欲、熱誠和冒險心,這些都帶領我們踏上未知的冒險。
$ 如今,我的死亡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我的父母、朋友和托班都希望由我來決定這些時刻的意義。
$ 每個人都以為人只會死一次,但事實不難。在你唯一而愚蠢的人生中,可能會失去一千種不同的未來,你在那些未來中一一死去。
$ 你應該死得很壯烈! ——既然你都要死了,就應該轟轟烈烈一場,然後華麗地離開。
$ 我提醒著人們一個理性大腦難以接受的事實:我們的身體的任何一刻都有可能會崩壞。
$ 活在當下——Live in the moment.
$ 我回想剛診斷出癌症的日子,那時被迫活在痛苦的當下,我卻能夠利用恐懼讓自己看得更清楚。
$ 我們要求的,不過是快樂的家庭回憶而已。
$ 我越來越清楚地看見,人生根本不是一連串的選擇。大部分的時候,形塑我們經驗的都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像是癌症、背叛、流產、失業、心理疾病、新冠病毒。
***
雖然叫做「我和我最後的人生」,因為作者被當作白老鼠試驗新的藥,幸運地被救了回來,第二次的人生開始,最後就等以後再說。文章的後面附了一些作者認為是陳腔爛調—比如沒有遺憾、每一分鐘都有意義、每件事的發生都有理由、沒有什麼是白費的等等,這些都不是實話,我也是這麼認為,世界上的事情太複雜了,很多事都是沒有意義的,有時候事情的發生是因為運氣不好,有更多的事情都是白費力氣的等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