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道謝、道歉,可以無憾道愛、道別
中華民國111年3月27日星期日陰天
作者:朱為民
@推薦的電影——別告訴她(The Farewell)
@ 佛雷德的紀錄片——你不當我的鄰居嗎?
@ 佛雷德——很多人不喜歡談論死亡,但凡事人都會死,跟人有關的事都可以談,可以談的事都可以處理。
@ 我們的社會從小教導我們,生病和死亡不好、不吉利,小孩子不應該談論死亡。當我們長大了,也一樣不敢談論生病和死亡,即使有人想談,也會因為受到社會的壓抑而噤聲。
@ 換我們自己要經歷生病和死亡的時候,它又會跑出來,讓我們更憤怒,更痛苦。於是,死亡變成了黑暗,永遠成為一件不能談的東西,永遠讓每個不談它的人痛苦悲傷。
@ 但是,如果我們願意開始談生病和死亡,它就有機會轉化成一股力量、一道光。
@ 告知壞消息有三個核心目的:一了解病人生病的感受、二將訊息確實傳達給病人、三過程中不斷給予支持與協助。
@ SPIKES模式是美國德州大學安得森癌症研究中心的醫師暨心理學家華特貝勒所提出。
S(Setting up)面談設定、P( perception)評估患者的感知、I(Invitation)的病人的邀請同意、K(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告知相關知識與資訊、E( Patient’s Emotions)同理情緒
S(Strategy and Summary)提供策略與總結
—試著讓病患主動參與接下來的醫療選擇。簡單地總結對話,並給予病患方向。壞消息一定會令人難以接受,但如果告知的方式有經過訓練、有技巧,這樣的溝通也可以形成一種支持、一股力量。
@ 共生家庭就是讓陌生人進入家庭裡面一起生活。台灣高齡社會已經是司空見慣,我們也必須要慢慢習慣。除了外籍看護之外,還有照顧服務員、居家護理師、照管經理、醫師、居家復健師、藥師、社工師、心理師…越來越多專業人員會到家裡來照顧長者,而這些人待在家裡的時間肯定會越來越長。
@問題:以後我們老了,孩子住的遠,我們可能獨居。光是靠照服員、居家護理師等,就有辦法讓生活得到好的照顧嗎?
回答:迎接未來的超高齡社會,光只有共生家庭還不夠,必須再擴大,成為共生社區。
@ 共生社區—如果社區裡的每個人都能像家人一樣,互相認識,互相照應,互相支援,那我們在家的生活就能得到更多支持。每個人都可以好好待在社區裡,不會只有送去長照機構的選擇。
@ 有時候,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可以是親人。
@ 隱瞞病情最令人難過的是,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到盡頭,沒有辦法好好利用剩下的時間,跟最愛的家人道謝、道歉、道愛和道別。
@ 如果可以按照自己的像法走最後一哩路,有家人常在身邊,到最後還可以吃喜歡的東西,做想做的事情,臨終前和家人好好說愛道別,那麼這樣的生病和死亡並不可怕,反而會變成一種光明,一股力量,在病人死後繼續支持的家人前進。要有這樣的轉變,背後需要專業的在宅醫療團隊支持。
@ 即使病人不洗腎要待在家裡,我們也要確保病人沒有痛苦,是有生活品質的。而這樣的品質,需要安寧養護來維護。
@ 所謂拒絕醫療,包含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提到的,不實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以及維生醫療抉擇。還有「病人自主權力法」中提到的,維持生命治療(像是插管、CPR、電擊、洗腎、輸血、抗生素單等)以及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像是鼻胃管、胃造口、全靜脈營養的選擇。
@ 善終的三個條件——1對臨終的醫療選擇愛生活方式做出明確的決定,生命自主2和家人溝通自身的想法3完成未盡的心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 早點決定、知會家人、道出真心。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決定自己的生命如何活著,也能決定如何離開。
@ 無論是治癒性治療、支持性治療或緩和性治療,都是積極治療!不希望接受急救措施,而希望採取比較緩和的治療也並非放棄,只是在疾病的不同過程中,治療的「方向」不同而已。
@ 要活得像個人樣——醫護人員每天心中所繫的,就是希望每個病人都能擁有正常的生活品質,無論是感冒的患者,還是癌末的病人。
@ 洗腎的時候血壓會掉很低,雖然有用升壓劑,但是會讓他很不舒服。
@ 慢性腎臟病分成一到五期,不同期別的症狀、需要注意的事情,需要的醫療程度都不太相同。
@ 緩和透析治療的意思是,洗腎不再只是單純的維持生命,而是一種控制腎病症狀的手段。而限時嘗試透析治療,指的是當腎功能衰竭而放棄不洗腎的時候病人可能會在數天或數周內死亡。
@ 珍惜生命中發生的各種事情,就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火花。
@ 靈性平安不只是用在臨終病人上,也可以是每個人在生命中追求的方向。
@ 靈性平安有兩個重點:1生命的意義與追尋2與更高的層次連結
@一級玩家中的三把鑰匙——自由、勇氣、玩
@ 冰雪奇緣2—你就是你自己在尋找的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