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
中華民國110年11月3日星期三天氣晴朗
作者:劉秀枝醫師
¥ 要長壽,當然要先老。
¥ 如果可以,我希望臉部最後變老,但是,年輕的臉蛋配上衰老的身體,這樣搭嗎?
¥ 對於老化,大半都是老天事先就替我們決定好了,也就是基因。
¥ 當然並不是基因決定一切,我們還可以從環境與生活形態著手。
¥ 幸好,沒人注意就能擁有充分自由。
¥ 每個人,每種狀況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 頭腦好,並非聰明或有學問,而是會轉念,時時把腦海裡的指針轉向「幸好」。
¥ 年齡,限制不了生活的美好。
¥ 若養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生理和心理年齡可能比實際年紀還年輕。
¥ 對老人持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因而間接導致的心血管疾病發生。
¥ 內政部公布的2019國人平均壽命為81歲,男性是78歲,女性是84歲。
¥ 研究發現,飲食攝取「黃酮醇」的量最高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攝取低的人少了48%。
¥ 黃酮醇存在於茶葉中, 與甘藍、菠菜、豆莢、花椰菜、橘子,蕃茄與梨子等許多蔬果中。
¥ 與疾病共存,跟知識同在,和活力同生。
¥ 單身者到了老年時,朋友的角色更為重要。
¥ 老而能自理、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 感恩,會形成身心靈的良性循環。
¥ 我從來沒有心生不滿,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不得癌症,也可能會得其他的病,要不然前人都到哪裡去了?
¥ 快樂:是一種當下或短時間內,情緒上的喜悅,而且會隨著時間波動。
滿足感:對自我認知與生活品質的要求。
幸福感: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滿意。
¥ 讓失智者有單一選項,而不易困惑。
¥ 良好的生活形態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病最好的方法,而且越早開始越好。
¥ 大多數的晚發型阿茲海默症病患因不明,但與高齡、低教育、少活動、高血壓、高血脂和中風等危險因子有關。
¥ 年紀愈大,共餐更是重要的社交活動。
¥ 統計分析,走路、有氧運動、伸展、舉重、騎自行車和爬樓梯,這六種運動,有助於減少7%至22%的死亡率。
¥ 每星期至少要有150至300分鐘的中等程度運動:如快走、打排球、清理庭院。或是每個星期至少要有75至150分鐘的強度運動:有慢跑、提重物或參與體能訓練。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