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又怎樣
中華民國110年7月20日星期二下午下雨
作者:強納森 穆尼 翻譯:吳緯疆
~馬克吐溫:千萬別相信一個只能用一種方式拼字的人
~ 當你有所隱藏,你不但活在恐懼當中,也會活在羞恥裡。
~孩子們,我希望在你們的人生歷程中,能有人不只看到目前的你們,也看到未來可能的你們。
~我的讀寫困難不是因為我笨,而是因為左半腦缺陷。我老是會忘記這鑰匙,不是因為我懶惰或故意弄亂,而是因為額葉受損。
~葛蕾西拉是布朗大學教育系的系主任,認為特殊教育與所有標籤都應該廢除,她推薦探討殘障的書籍,這些書認為殘障並非醫學事實,而是她所稱的社會結構。
~社會模式——主張殘障的原因在於社會的組織方式、結構、價值以及態度,而不是一個人的限制、損傷與差異。
~當我們將差異變成問題時,我們錯過了什麼——我們刻意忽視、誤解、無法理解什麼?我認為是一切。
~一個人並非天生就有障礙,他是被迫變成有障礙的者。
~正常、能力、障礙不是一個人自身的特徵或事實,而是人類變異性的現實和限制、圍繞、促進或消除差異的社會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
~能力與障礙取決於社會脈絡,主流的想法、態度和所有社會習俗,都會決定哪些身體、哪些腦袋、哪些人會被稱為對或錯的認知。
~我們應該創立一項計劃,命名為共識,讓布朗大學裡像我們這樣的學生去輔導那些跟我們一樣的小朋友。
~令我殘障的不是過動症或閱讀障礙,而是限制;不是我自身,而是環境當中的限制。
~能力、殘障與一場都不是這世上的事實,而是這個社會創造出來的社會結構。
~早期國際線上自閉症社群的主要發起者——辛克萊直到12歲才學會說話,是最早公開挑戰疾病模式的人士之一,他在1993年的演說——別為我們哀悼,動人地力陳:自閉症背後沒有躲著正常的孩子。自閉症就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過動症者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創造性思考能力。
~神經多樣化的科學促使人們開始用一種更複雜、微妙且正面的觀點來看待歷史上被視為精神疾病的各種障礙。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甚至是各種思覺失調,都被認為是有利與正面的認知特徵。
~不少研究發現,某些憂鬱症會伴隨高於一般的智商和創造力,躁鬱症也和各種創造力及藝術氣質有關。
~許多研究顯示,一個人的焦慮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擁有高智商。遺傳研究顯示,智慧可能與人類的憂慮共同演化,也就是說我寧願雇用有焦慮症的會計師或律師。
~ 殘障者擁有因殘障而得到的經驗,那些是非殘障者沒有的,也是非殘障者無法直接取得的知識來源。
~那麼,實際上將殘障視為差異代表什麼意義? 它代表追尋與尊重殘障者的知識和觀點。它代表願意學習及尊重不熟悉的存在方式以及意識形式。
~互相照顧是所有人類的基本需求,依賴別人這是我們人類的特質。
留言
張貼留言